时事要闻

首页 > 时事要闻 > 税务要闻

税务要闻
SICHUANG JINGCAIXING

中国须紧握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主导权
来源:本站作者:admin时间:2012年04月24日

中国须紧握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主导权

2012-04-24 11:52:00 | 来源:证券时报 | 作者:

    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21世纪上半叶全球金融竞争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符号变迁。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潜在风险是:既有金融主导国“主动”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刻意放大人民币交易、清算和结算能力,进而倒逼中国资本项目加紧开放。假如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金融法律制度构建以及金融监管机制发育未能做到实时匹配,则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主导权有可能让出。
    诸多迹象表明,今年或将是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关键之年。
    英国无利不起早
    在中国央行日前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不久,伦敦金融城政府便与包括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和巴克莱银行在内的5家大型银行以及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等成立了一个工作组,旨在支持与推动金融城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则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伦敦可以帮助中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差不多与此同时,有着135年历史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也在向人民币招手。这家影响力极大的交易所有可能放弃英镑作为结算货币,代之以人民币。其理由不外乎中国在全球金属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以及在LME期货交易中份额的快速增长。此举也被认为将对英镑在金属交易中扮演角色构成最后一击。不过,作为美国在金融领域全天候的盟友,伦敦金属交易所依然保持用美元为基准合约计价的做法。
    当然,现在就判断伦敦金属交易所会否抛弃英镑,似乎为时过早。除非万不得已,否则英镑是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的,毕竟它是昔日大英帝国在金融领域留下的最后荣耀。不过,笔者也在揣摩,为什么一向优越感十足的伦敦金融城与金属交易所如此青睐人民币?莫非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带来的外部红利?
    笔者相信,全身密布金融基因的英国人这回恐怕也是“无利不起早”。作为目前全球第二金融强国,英国深知,其经济规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有太大的突破,而且还有可能继续滑坡。事实上,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去年就已超过英国,预计不久之后印度与俄罗斯也会将英国抛在身后。而位居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基于经济规模与贸易实力提升而扩大在全球金融与货币领域话语权的意愿,不是要不要表达的问题,而是正在表达并如何付诸实施的问题。当然,一向不缺金融智慧的英国人更清楚,中国在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的过程中似乎缺少一些杠杆或者平台;换句话说,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迫切需要找到一些中转码头,例如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和新加坡正在或者有意扮演这样的角色。但在老练的英国人看来,上述两地似乎无法满足中国的胃口。纽约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不过,华尔街短期内是不大欢迎中国金融街的。而伦敦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都可以提供足够大的交易平台与配套的金融环境。假如通过全球数一数二的金融要素匹配,引导人民币快速走向国际舞台,则一向喜欢借力使力的英国,还真有可能搭上人民币国际化的便车,最大限度地分享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红利。
    人民币最终将比肩美元
    笔者判断,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21世纪上半叶全球金融竞争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符号变迁,尽管这一过程可能道阻且长。从全球货币格局的竞争态势来看,握有储备货币发行权的美国,预计在未来10年里还会保持一家独大的货币地位。不过,假如中美经济规模此长彼消的趋势保持下去,则2020年前后,美国的经济规模将被中国超过,届时美元的国际行为空间势必遭到挤压。尽管基于金融主导国的霸权惯性,后起国家要从既得利益国手中接过金融权杖并不容易。例如,美国本身也花了31年的时间才取代英国成为头号金融强国。但这种力量变迁的趋势是难以阻止的。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与经济和金融发展外部正效应的提高,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投资、外汇交易、大宗商品合约计价乃至特别提款权(SDR)中的地位很可能不断提升。人民币最终超越欧元,成为比肩美元的世界货币将是全球金融竞争与货币格局变迁的逻辑延伸。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应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贸易发展、金融市场发育以及国际货币体系需求“有机结合”的产物。这个目标的实现应当是一个内生的过程,而非程序化的操作。从一国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历史经验来看,以经济规模成长和贸易投资扩张为代表的经济实力壮大是一国货币迈向国际化的内生动力。而金融市场发育以及金融监管水准的提高是本国货币国际化的配套条件。外部平台的支持最多起到助推作用,并不能视作货币国际化的决定性条件。
    国际化路径主导权在我
    因此,中国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必须防范的一个潜在风险是:既有金融主导国“主动”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刻意放大人民币交易、清算和结算能力,进而倒逼中国资本项目加紧开放。假如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金融法律制度构建以及金融监管机制发育未能做到实时匹配,则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主导权有可能让出。
    中国需要做的第一步应该是国内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建设,而非可自由兑换和资本账户开放等一系列看似很“国际”的举措。并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人民币成为中国与大部分经济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并逐步成为货币互换的主要币种之一;当然,在既有的双边或多边经济贸易格局中,要让美国、欧元区和英国、日本等储备货币发行国接受人民币作为贸易与投资的计价和结算货币,殊为不易。中国只能稳步推进。其次,中国应努力锻造金融竞争力,积极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并以开放的金融胸怀、适度的国际责任感、广受认可的金融气质,创造有利于人民币成为比肩美元和欧元的国际货币的外部支持环境。假如按照这个路径,则有望紧握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