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下滑趋势还在持续进行中,但已经有了进一步恶化的苗头。从目前公布出的一些数据看,5月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中国制造业PMI为50.4%,环比跌落2.9个百分点,已接近荣枯平和点。尽管PMI进一步透露出,5月通胀压力或将继续放缓,但生产和需求的采购疲软似乎也预示着经济下滑趋势已相当明显,经济增长动能已然不足,尤其是新订单指数大幅回落。此外PPI数据自从接近0后,也已连续2个月负增长,从数据看已偏离既定的GDP“稳增长”目标。
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披露,自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一季度起,连续6个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速已呈现逐级下跌趋势,分别为9.8%,9.7%,9.5%,9.1%,8.9%,8.1%。虽然有关部门表示经济降幅仍在“预期范围之内”,符合之前预测的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的预期目标,但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经济8年来首次把增长率调低至8%以下。
有必要指出的是: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欧债危机并未出现根本性转机,受其影响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回落,由此我国外部需求持续走弱。从内部情况分析,投资的内在动能较弱,尤其是国内房地产开发的调控政策仍然偏紧、境内消费市场疲软、以及进出口受国际经济弱势进一步放缓。
此外,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国内结构转型、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长期上升及欧债危机不断蔓延地诸多因素影响下,各种数据的持续走低,需要政府相关决策部门作出预先判断,以使其经济的下跌趋势和幅度不至于“超出人们的想象”。
好在当前国内政策似乎已有了松动的迹象,多项稳增长信号也已经释放出来。虽然5月20日前,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贷款投放仅为340亿人民币,但进入5月下旬后银行业新增贷款开始大幅提高。有权威人士预测,在刚刚过去的5月,国内银行业新增信贷已接近8000亿元,在央行加大了窗口调控力度和当前项目审批提速等政策环境刺激下,此后几个月新增贷款也维持在该水平并达到全年8.5万亿元已不是太大问题。此外,在“稳增长”的相关支持政策带动下,中长期贷款比例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众所周知,当前国内经济运行的主要症结在于国内需求不足,不论是投资还是消费的力度都异常衰弱。如有可能政府应采取财政与货币双重政策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货币方面看,央行还有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适度降息改善企业融资成本的空间。在财政方面,降税也不失为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手段,此政策也符合国家“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的要求。相信随着中央多项刺激投资、消费举措的出台,高铁等基建项目的审批速度加快,适当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出口,并刺激起国内的投资需求,国内经济定可企稳回升完成年初制定的“保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