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北京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6%,创下了自2010年8月以来的21个月新低。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则连续两个月负增长,同比下降1.8%。业内分析,CPI与PPI双降,凸显出在通胀压力减弱的情况下,实体经济需求也越发疲软。
数据显示,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1%。
“食品价格在CPI构成所占权重较大,此次CPI涨幅继续下行,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放缓影响,其中鲜菜价格回落是主要推手。”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5月鲜菜价格暴涨主要因为气候异常,对蔬菜生产造成影响,供应出现紧张。进入6月后,随着气候转暖及新菜大量上市,市场缺口很快被弥补,价格逐渐趋于稳定。
在李国祥看来,CPI涨幅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未来CPI也缺乏足够的上涨动力。加上目前农产品供应充足和成品油价格下调,食品价格有望继续回落,CPI将保持下行趋势,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减轻。
在通胀压力减轻的同时,作为反映实体经济走势的PPI继续出现负增长。6月PPI同比下降1.8%,跌幅较5月继续扩大,环比下降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0.6%。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处处长祝宝良表示,PPI连续负增长反映实体经济需求疲软,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市场需求下降,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掉了,只能降价销售。此外,也可能是企业对未来经济走势不够乐观,减少库存以回笼资金,也会出现一些“割肉”抛售的情况。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也表示,北京PPI负增长与目前全国趋势大体相同,也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增速放缓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终端销售上,对上游原材料生产也会产生影响,产品销售不好工厂会减少产量,原材料就会供大于求,价格出现下跌,这样产品生产成本也随之下降,导致最后产品出厂价格下跌。